
洛阳牡丹甲天下,主要是牡丹文化甲天下,其中自唐代相传至今的牡丹饼就是牡丹文化的重要体现。; 1、古人早就认识到,牡丹可食用和药用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载:“牡丹味辛寒,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,生山谷。”在甘肃武威挖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,发现医学竹简数十枚,就有牡丹治疗“血瘀病”的记载。用牡丹根加工制成的“丹皮”是名贵中草药。其性微寒,味辛、无毒,入心、肝、肾三经,有散阏血、清血、和血、清热、止痛、通经之功能。
以牡丹等鲜花为饮食,其历史甚为久远。商初大臣伊尹,为今洛阳伊川人,他精通烹调之术。《吕氏春秋
本味篇》引他的话说,“菜之美者,昆仑之苹,嘉木之华(花)。”到唐代,牡丹在都城洛阳普遍种植,以牡丹入菜已很普遍。诗人王维《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》:“芍药和金鼎,茱萸插玳筵。无穷菊花节,长奉柏梁篇”。则表明在重阳菊花节的宫延宴会上,花馔并不局限于菊这一当令之花,皇家厨师还在菜肴中加入芍药等各种花卉,展现他们高超的调鼎技艺。这里的芍药,即木芍药,就是牡丹。
2、牡丹饼就唐代发明的,发明人为武则天。据《隋唐佳话录》载,有一年花朝节即谷雨牡丹盛开的季节。她率宫女游园观花,看着争奇斗艳的花儿,突发奇想。命令宫女采下大量的各色花朵。回宫按她的设计,和米捣碎,蒸制成糕,即名“百花糕”,她都用这香糯可口的点心作为礼品分别赏赐群臣。故牡丹饼又称百花糕、牡丹糕。
牡丹饼又称天皇饼,原因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天后、天皇。宋代词人黄庭坚《渔家傲》有“方猛省,无声三昧天皇饼”之句,说的就是牡丹饼。唐朝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武则天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后,偶以牡丹花瓣为原料制成素饼,一食之,速觉味道非凡,恰高宗相访,武则天以饼传情。不久还宫,立为皇后,高宗称天皇,她称天后。因此饼出自皇家,时人称此饼为天皇饼。又因此饼为武则天在寺中发明,后人认为它含有佛理。故“三皇饼”又成为一个佛教典故。 隋、唐两代中日交往频繁,洛阳牡丹传至日本,日本国的画师,把富丽端庄的中国牡丹彩绘在奈良“春日神社”的墙壁上,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宝。牡丹饼的制作也从洛阳传到日本,至今相延千余年,牡丹饼仍风行于日本民间。
3、五代开始,牡丹不仅做饼,而且做宫廷菜。据《广群芳谱》卷32引《复斋漫录》载云:“孟蜀时,礼部尚书李昊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遗朋友。以兴平酥同赠,曰:‘俟花凋谢,即以酥煎食之’。” 北宋末年,中原兵陷,洛阳宫苑毁于一旦,牡丹的栽培、繁殖也随之衰微,移至南宋京城杭州。明嘉靖年间亳州、曹州自洛移植牡丹,成为新的牡丹胜地。四川天彭、江苏盐城均有洛阳牡丹名品栽种。自此,洛阳牡丹遍及神州。随着洛阳牡丹移植各地,牡丹饼制作技术也传播各地。 |